“環繞聲”有感而發
環繞聲總算在我國高清電視事業中開拓了一小塊地方,不過是否站穩腳跟還很難說。
一種說法是:“環繞聲是小眾,我們是為大眾服務的”。所以,熱熱鬧鬧搞了一通之后,就迷失了方向,舉步維艱。那么值得討論的是,是否不必為小眾提供電視服務呢?那么當年數字電視是小眾的時候,是用行政方式來強制進行數字化改造的。而用模擬電視的大眾,只能看僅剩的幾個頻道。
如今模擬電視成了小眾,可是基礎幾個頻道還是要提供服務的。再說,3D電視絕對是小眾,可是一直在提供服務。再說高清電視,現在仍然是小眾,不過行政手段加商業手段并舉,逐漸在打開和拓展市場。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高清電視會成為大眾。所以,如果方向對頭,小眾就會變成大眾。否則老是糾纏在小眾、大眾的坎兒上,那就不要進步了。
一種說法是:“家庭影院不普及,沒多少人能聽環繞聲”。其實不然,那是根本不了解我國音響市場的具體情況。家庭影院系統是從模擬時代開始的,那就是LD,所謂的激光大碟。當時家庭影院還是Pro-Logic的所謂定向邏輯,就是前3后1,加上超低音(不是LFE低頻效果通道,而是某個頻率以下)。后來到了DVD時代,杜比和DTS都積極挺進,使得DVD視盤廣泛普及,藍光時代甚至出現LPCM這種無損音頻,那音頻質量之高就更甭提了。而播放這些載體的都是家庭影院系統,5.1音響在很多家庭不是什么新鮮事。
十幾年過去了,所播放的載體從都是光盤,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躍發展,下載視頻文件和播放流媒體開始大行其道。這些文件大多是5.1環繞聲的,少部分是立體聲的。而恰恰是我們的電視行業看不見這些市場,總是以為看電視就是電視機上那兩只喇叭(還是播放的雙單聲道)。很多環繞聲錄音師的家里沒有5.1系統,很多寫了無數環繞聲報道、文章的出版物編記們,從來沒搞清楚什么是家庭影院系統。
自從高清電視出現,默認的聲音格式就是AC-3編碼格式的5.1聲道壓縮數字流。而幾乎所有家庭影院系統,哪怕是早期播放DVD用的,都可以對AC-3(或稱Dolby Digital、DD、杜比數字)5.1編碼信號進行正確解碼(或稱壓縮和解壓)。因此,只要廣播網提供這樣的音頻信號,家里只需要從透傳的機頂盒數碼輸出端連接到家庭影院系統的相應輸入端,就可以正常還音了。
家庭影院這個市場也在突飛猛進,市場不會等待?,F在SPDIF已經不再出現在家庭影院設備上,全部HDMI視音頻一條線同時搞定??蓮V播網里竟然還有生生把原生HDMI里面的數字音頻掐掉,只從老式的SPDIF輸出,這樣的HDMI只能輸出PCM雙聲道。這種做法,不僅給電視觀眾造成嚴重困擾,也給環繞聲制作者設置了無所適從的困難。
一種說法是:“我們買了最早先進的國際大牌兒調音臺、話筒、監聽、儀器,一應俱全”??墒?,忘記了聲音制作中硬件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靠人的經驗、人對聲音的感覺、人對設備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我國環繞聲先驅之一的何邦經老師曾經多次說過;“環繞聲應該是現在錄音師的基本功”。怎么理解?那就是年年錄、月月試、天天練、時時聽。耳朵聽不到正確的聲音,是因為腦子里沒有正確的感覺。
沒有正確的感覺,如何通過大腦來控制這些設備,實現自己的構思?環繞聲跟立體聲一樣,不是單靠示波器,靠李沙育圖形,靠光標顯示等等。而是靠錄音師的耳朵以及相連接的大腦,靠幾十年如一日地磨練,才能真正體驗到什么是真立體聲和環繞聲。認真讀讀本網連載的《大師之路》是有益的。聽到一檔電視節目,有人說“環了”,里面一種人是感受到了一個包圍著自己的Dome空間聲場,而另一種僅僅是從后面喇叭聽到了觀眾效果聲。
還有一種說法是:“環繞聲么,中間喇叭要最響,4只喇叭要有掌聲和歡呼聲(術語—觀效)”。于是,人們只能聽到吵人的中聲道,甚至還有點兒砍頭失真的破聲。主持人么,噗噗的噴口聲不斷。掌聲么,聽來聽去都一樣,與電視畫面里觀眾木納的表情根本對不上號。
歡呼聲么也總是這幾聲,感覺就是在重復播放(術語--循環片)呢。這種感覺本來只需要一只耳朵即可聽到(我的術語—單耳環繞聲),根本與環繞聲無關。究竟怎么回事?多看看微博,也許會發現些蛛絲馬跡的。有位發了一條“終于聽到后喇叭掌聲”的TA,被某藍V字TA定性為專家能算是一例吧?